2022年人类将迎来的6大趋势预测

尽管新冠疫情流行于全球已长达两年之久,似乎依然无法阻止人类社会的演进(但却改变了其发展轨迹)。

本文,我们就来预测分析一下2022年全球可能迎来的六大流行趋势。

目录


1

元宇宙新生活方式登场


“元宇宙”(Metaverse)近来话题发烧不断,除Google、微软等大公司抢搭这话题外,许多相关概念股也备受注目。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脸书(Facebook)母公司更于2021年10月下旬大举改名为Meta,创办人暨执行长祖克柏强调,更名Meta代表未来营运不再以脸书优先,会全力发展元宇宙。

关于元宇宙落地,当下业界已达成共识的是无论工作还是娱乐都要沉浸式体验

不过对于此共识,钢铁超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却似乎并不买账。他表示对于人们愿意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佩戴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头显表示怀疑。他说:

“我小的时候,一直被教育别坐得离电视那么近,会伤害眼睛。但现在,人们却要把电视放在鼻子上(暗指带着VR/AR头显)。把这个东西一直绑在头上,会让你很不舒服。”

马斯克的观点不无道理,也许元宇宙最终会找到合适的展现方式。不过,就当下而言,元宇宙的到来,能够让消费者的生活处处多份新鲜感,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同乐、工作领域上的运用体验,活泼了人们的生活与交流方式。而行销上也藉由真实虚拟结合,塑造沉浸式互动,玩转出颠覆过往的传播手法。

有理由相信,未来元宇宙会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2

NFT推动数字创作的商业化


NFT(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区块链数位帐本上的数据单位,每个代币代表一个独特的数码资料,拥有不可分割、替代、互换的特性,可让“数字创作”被证明为原著,并与其他的“复制品”有所区隔,具有唯一、去中心化、无法窜改的优势,自然成为各种资产在交易过程中,验证真实性的工具之一,也因此具有商业化的潜力

NFT最早的类似概念出现在2012年,但一直到2017年,基于以太链的网路养猫游戏CryptoKitties席卷加密世界,猫咪NFT价格迅速水涨船高后,不少人开始热衷购买、繁殖以及交易虚拟猫,也逐渐让NFT被更多人知道。

从Google Trend的搜寻趋势来看,NFT真正热烈被讨论,是于2021年3月,美国艺术家“Beeple”的数位图档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以新台币20亿元的高价被卖出,此时正值疫情严峻,大家使用社群的时间提高,进而造成关注,使NFT风潮开始活跃盛行。

因NFT具防伪的特点,加上交易过程透明化、纯网路交易的便捷性及较低的成本,因而受到艺术家喜爱,也连带加速了收藏品领域的发展。理论上所有商品都可以被铸造成NFT,但目前多数仍应用在数位化的创作内容(参考之前发的一篇铸币案例: 8biticon 支持 NFT 艺术像素头像作品创作)及实体艺术品为主,产业除了艺术,同时亦涵盖了音乐、时尚、影视、 游戏等领域。

NFT应用包罗万象,未来发展主要有两大方向应用范围多元化:

1.应用范围多元化

上述案例已成功获得了关注,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NFT 的使用率很可能会大幅增加,应用产业也将会更为广泛,像2021年11月老字号台湾咸酥鸡品牌师园抢先搭上NFT热潮,拥有该产品的NFT持有者可以至门市兑换该产品,且持有的NFT不须归还给店家。

代币化将传统世界添加了新的可能性,未来可能会看到像股权这样的传统资产走向代币化,大大提升交易效率。另外像是广告空间,也可将广告使用权卖给其中一家网站,使广告版位得以自由交易。

2.与社群结合推出相关服务

2021年年末,LINE总部宣布成立LINE NEXT公司,目标将致力于发展NFT生态圈,打造简易操作的交易平台,让创作者可在其制作、贩售,也让一般民众更方便交易。

另外在解决NFT所有权如何被验证的问题上,Twitter 也计画开发新功能,可让用户自行选取收藏的 NFT 作为个人头贴,并显示其所属区块链的验证,同时开发“收藏”的选项,公开此帐号拥有的其他 NFT ,让NFT的所有权被知道。

NFT使得数字虚拟资产都可成为有价值的收藏,再加上元宇宙观念日渐盛行,若将来真正成行,NFT的虚拟资产将会更为丰富,成为一个庞大的载体及工具,期待将来有更多的领域或企业拥抱 NFT。

3

全球老龄化趋势将推动科技与医疗融合


美国中情局(CIA)2021年全球生育率预测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高)龄化,一些国家及地区2020年超高龄(85岁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0.7%,预测2070年将增长至惊人的27.4%。

于此同时,人类寿命也在逐步提升,医疗体系的重要性随之彰显,加上COVID-19疫情影响,趋动远距医疗等应用,也催化智能医疗、智能长照、甚至是智能护理等相关需求。 从居家护理到医疗体系,无疑展现科技与医疗融合的应用发展

科技先进的浪潮下,各式各样的医疗智慧化应用会持续的出现和创新,医疗产业将朝向更智能、更科技的道路前进,而未来身处超高龄社会的我们,医疗新革命将打破你我生活既有方式!

4

社会活动混合新型态的到来


从COVID-19疫情自2020年爆发至今,疫情的升温导致人心惶惶,为避免加剧疫情扩散,许多企业宣布停止员工外出至办公室,学校也跟随政策停止师生到校,改为居家远距办公、在家以线上教学的模式维持原生活机能。居家工作、混合工作等议题不断地被提出讨论。

居家办公与混合工作制(Hybrid Work)

自疫情以来,全球不少采取长期在家工作的企业。根据一份内部调查显示,执行居家远距办公的优点是能“节省通勤时间”、“工作时间弹性”、“能更专心工作且更具创意”,而有利必有弊,缺点则是“同事、团队间的互动减少”、“工作时间变长”与“心理疲乏不适应”等。

当疫情趋缓,逐渐恢复原本的工作模式时,许多人却已习惯此种模式而感到不适应,进而有专家开始倡议混合工作制(Hybrid Work),即是订定一份企业专属的时程,让员工可以弹性地安排工作模式,例如一些国家及地区提议3天进办公室 + 2天弹性 + 2天例假的“3─2─2”模式,取代以往周一到周五、朝九晚五的“9─5”。

“混合工作制”将是未来的趋势

据统计,福特(Ford)为首先采用混合式办公的车厂,其在2020年于内部调查发现,高达9成的员工更喜欢混合型的工作模式,此模式不只在工作上更有效率,且在家办公也更放松、快乐。

一场疫情带来工作型态的转变,企业可以借此重塑对工作方式的思维,思考未来弹性办公的可能性,并在公司办公与远距工作之间拿捏平衡,创造企业效能提升与员工身心健康的双赢结果。

混合型教学模式也成趋势

学校在面临疫情时,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风险,老师、学生也被硬生生地推入远距教学。

根据Z星球于大学生全面远距学习的调查分析,“师生不熟悉设备”、“未依远距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无法有实际互动”是多数人最在意的部分

并于这段期间,逐渐发现有些课程适合远距,有些则适合安排实体课程,依据实际执行、调查后的结果来看,若采用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依据课程内容安排调整远距/实体的比例,或许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5

企业面对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责任提升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全球风险报告》指出,环境相关风险就占据前七大当中的四个名额,包括:极端天气、气候行动的失败、人为环境灾害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近期COP26 气候大会也刚于11月落幕,多数国家、企业承诺将大幅减少碳排、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等,期许能守住升温临界值1.5 度C为目标。

除了气候与环境带来的威胁日益严峻,近年来各国政府与人民对于社会关怀、企业形象的重视及提升,也促使ESG、SDGs等概念越来越重要。

上述议题在全球日益受重视。

联合国于2004年提出ESG的概念,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也是实践“企业社会责任”CSR的一种指标,评估的项目分别为环境保护(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方向,而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则是更具体的永续发展目标,其中包含终结贫穷、性别平权、责任消费及生产、气候行动与永续城乡等17项准则,做为世界各国推动永续发展的方向。

在全球趋势下,积极落实可持续经营及发展固然重要,但品牌也需要思考,能透过什么方式与消费者沟通、产生共鸣,经营出消费者心中的正面印象和口碑,累积品牌认知与好感度。

6

电动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因应全球环境危机,柴油车转电动车议题持续被提出讨论,且2021年的COP26气候大会所签署的重要项目之一就是“零碳车”,各国须承诺在 2035 年前,主要市场全面销售零碳新车,这意味着电动车在未来将成为主流,逐渐融入大家的生活当中。

根据新加坡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analys的调查,全球电动汽车在 2021年 上半年销量为 260 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 160%,其销量的增长远超过了全球汽车市场总量的 26%。

电动汽车带来的新生活型态

  • 纯电生活圈
    有别于传统油车的使用,通常会等到车子即将没油了才寻觅最近的加油站,未来电动车的使用模式就跟手机类似,车子开到哪就充到哪

  • 租赁汽车进军电动车领域


    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当然少不了租赁产业,各国租车品牌看好未来电动车的发展,近期也纷纷投入资金导入,比如美国的赫兹租车(Hertz)宣布将于2022年购买10万辆特斯拉电动车及充电等设备,并已在美国及欧洲数个地区开启这项服务。

随着全球环境、法规等变革,驱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布局、基础设备的建置,除了能够更贴近消费者的生活,也能让品牌、消费者对整体产业的信心度上升,进而提高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打造未来移动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