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我都变得不再爱发朋友圈

成年人的朋友圈越来越像是工作“工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微信上加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路边拿着表格推销的健身教练、手机通信公司的客户经理、饭店加了微信的店员……

这也就罢了。

朋友圈里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做了微商的高中同学和上班之后开始发公司资讯的大学同学——也许是社畜有苦说不出,不得不按公司下发的任务发朋友圈吧。

打开动态往下翻,十条里有电子烟广告、民宿老板拍的商业照宣传、剧本杀店的拼场信息、还有两家设计公司的周报资讯,剩下能有三四条朋友发的生活记录都能算得上是不错。

那些发自己生活记录的朋友们还有一些是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熟面孔”,但有可能是加的时候备注不详细,又或者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面,连对方长什么样子、是谁都已经记不清了。

时间长了,会有一种感觉。这是自己的朋友圈,但又不完全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连点开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如此,面对这样的“社交平台”,又如何有分享自己生活的欲望呢?

上述问题并不是无解,朋友圈好就好在有分组。将自己不愿意看的,广告及微商全都放在一个组里集中屏蔽,朋友圈会清净很多。

但广告和资讯过多并不是消解发朋友圈欲望的唯一理由。

——杠精太多,发一条朋友圈得到的快乐还不如烦恼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分享欲,人各不同,但又相同。

前一阵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暗讽视频,大意是——有的人生活真的很没意思,美食图+和闺蜜哈哈哈哈再加上几张奶茶照片、电影票根,这有什么好发的,还真以为自己的生活有多独特?不过是千篇一律。

那个视频很火,底下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一条热评说出了我的看法。

“可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吃一顿好吃的饭、看一场好看的电影,喝一杯新出的奶茶、和朋友聊得开心,这都是生活的记录。

正是因为这些“自拍没p好吧?”“这么晚了还吃饭?”“这电影你才看?”

诸如此类的评论,和认为“普通生活记录”的朋友圈没意义的言论异曲同工,让一天的好心情在朋友圈里消失殆尽。

当“朋友圈”变成了名利场,随手分享的心情就不见了。当好友里有那么几个爱挑刺的、肆意评论的,按“发送”的动作多多少少会迟疑。

“我该不该发?”“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无聊?”“这张照片好像也没有拍的很好”……

这些想法一旦产生,发朋友圈的欲望就渐渐没了。这个过程其实很难逆转。


世界上的热闹和孤独并不相通。快乐的朋友圈感染不了别人,难过的朋友圈也化解不了自己的愁绪。

还会有很多人在下面问:“怎么了?”明明是很正经的、诉说难过的朋友圈,却不免有朋友在评论里抖机灵。看到之后心情糟上加糟。

这或许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自己过的独立且坚强,慢慢地就没有了分享的欲望。说出来干什么呢,又没有什么用。还不如自己享受快乐,抑或是认真面对生活,想想怎么把过不去的坎过掉。

别人的开心和难过又怎么样呢?与自己无关。

时间长了,不仅发朋友圈的欲望没了,就连“点进去看别人的朋友圈”这个动作也很久都没有发生了。

世间自有自己的悲喜,他们并不相通。也没有必要相通。其实没有动态的日子里我们都在好好生活。

前面说了那么多,都是大家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的原因。生活不止网络,也不要用网络来左右自己的生活。

我倒是有一点浅见,关于分享,关于生活。

朋友圈加着上百上千的人,但这个朋友圈还是我们自己的。不要去想那么多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评论了吧,“分享”这个情绪是每个人自己的。就像生活,也都是自己的人生。

我其实是个随手发朋友圈的人,发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想那么多。与其说没想那么多,更不如说是觉得没必要在意。比起别人的评论和看法来说,我觉得“记录”这件事情更重要

普通、千篇一律、没意义又怎么样呢?能让自己觉得“可以记录下来”那个瞬间才是宝贵的。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就像是现在已经到了年关,我却觉得这一年太匆匆。

但翻了一下朋友圈——那些吐槽论文难写、滑雪好玩、温泉很美、稿子难想的瞬间,又觉得“原来我今年干了这么多事情”。

别人不会去详细翻你半年前、一年以前的生活,但是自己会。

看到那些以前相熟的朋友开玩笑、本科时赶大夜完成作业、刚恋爱时自己的忐忑,会会心一笑,会觉得自己在改变,也在成长。这就足够了。

“分享”并不只是一件横轴的事情,也是一件“竖轴”的事,这个竖轴就是时间。把时间作为标尺,朋友圈便不只是分享给朋友的,也是分享给“未来的自己”的。

把自己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分享给不知多久以后的那个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

我是这样想的。

也乐在其中。(文/JIE)

小编点评:如果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那不妨写写传统(网络)日记?这样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顾虑。